落笔黄河“几字弯” ——陕煤地质研究院公司生态环境科研项目修复侧记
“你看,这片塌陷区曾经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寸草不生,现在通过土地平整和边坡绿化,已经变得郁郁葱葱。”陕煤地质研究院公司神木科研项目负责人李江博指着治理前后的对比图自豪地说。
脚下的宽幅梯田上,高及小腿的苜蓿正在等待第二茬收割,特别引进的彩色玉米品种已经落果。倾角约30°的边坡上,沙地柏点缀绿意,改写了“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的旧貌。
这,正是研究院公司在黄河“几字弯”写下的矿山生态修复答卷。四年深耕,500亩沙荒在汗水中焕新——千米水渠蜿蜒如脉,引活水浇灌希望;万米滴灌银丝穿梭,让每滴珍贵水源精准入土;百万粒种子深埋沙壤,在耐心等待中破土而出。
黄河“几字弯”处,每片新叶都在诉说着从沙到绿的蜕变。

“土坷垃”变身“菜篮子”:构建“修复+产业”长效机制
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林市,是陕西黄河“几字弯”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的主战场。2023年,研究院公司“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与生态产业协同发展技术研究项目”启动,为榆林矿区生态修复高质量发展蓝图落下关键一笔。
初到神木市孙家岔镇海湾村河畔煤矿5201、5202工作面上部塌陷区,李江博望着这片土地展开构想。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他和团队一直希望能将园艺学、资源环境保护等生态农业领域的知识和研究院公司矿山地质工程的雄厚背景有效整合,以多学科的技术力量突破传统矿山生态修复中“单一土地复垦”和“被动退耕还林”的局限。
“我们跑遍了周边矿区,做了大量实地考察与技术研究,最终创新构建了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与生态农业深度融合的推进体系,形成了‘修复+产业’的长效管护机制。”李江博介绍。
“融合的关键点在‘宽幅梯田’,这也是我们公司在榆林神木矿区进行大量生态修复实践探索后总结出的宝贵经验。”研究院公司环境地质工程公司负责人贾少杰说。不同于常规的裂缝填充,宽幅梯田带给植物更多生长空间,给后续“立体式生态重建”的治理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经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多轮讨论,科研团队确定了以“工程治理固基础、生态修复提质量、产业发展增效益”的治理逻辑,分阶段、分层次推进河畔煤矿的生态治理工作。2021-2023年工程治理阶段,完成采空区裂缝充填、土地平整、边坡加固、土地翻耕复垦、土壤培肥、林草恢复及排水渠修建等工作,为后续生态治理筑牢根基。

“独闯关”提质“多抓手”:凝聚“产学研”合作合力
层层平整的梯田上,玉米秆挺拔粗壮,浓密的叶片在风中舒展;苜蓿也茎秆壮实、叶片肥嫩,一派蓬勃长势。当地农户走进田间,望着这满眼生机,无不感慨:“今年这地的含‘绿’量,真是和往年大不一样!”
这份“不一样”,源于技术团队对修复植物的精心筛选——摒弃沙柳、樟子松等常规修复树种,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深度合作,邀请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陕西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建明教授,及设施蔬菜栽培生理专家丁明副研究员,全程参与育苗、嫁接、基质栽培等技术指导。
近10次的现场技术指导和30余次的线上沟通后,技术团队因地制宜,逐步建立起“立体式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一方面采用松土作业、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措施改良土壤质地,提升生态韧性;另一方面针对矿区土壤特性,结合室内试验验证结果优选出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佳的苜蓿品种中苜一号和西农大培育的彩色玉米品种进行种植。”李建明教授解释道。
依托项目,高校团队还同步开展科研攻关,形成《保水剂对陕北煤矿塌陷区苜蓿生长及土壤改良的影响研究》等成果,同时为未来设施农业的温室大棚优选经济品种,为进一步优化修复技术、提高经济效益、推广修复模式提供理论支撑。
科技创新持续加码,离不开多方合作的有力支撑。2024年5月,项目邀请榆林市园艺推广站林草专业技术人员与神木市农业局园艺推广站副主任等进行现场指导,在得到技术支持的同时进一步对标行业标准,提高修复质效。此外,项目团队积极对接当地自然资源、煤炭、生态环境等职能部门,争取政策与技术支持,为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一片绿”带动“全域彩”:形成“矿区转型”片区示范
步入占地500亩的生态农业园区,左手边是种植着串番茄、樱桃、西瓜、甜瓜、葡萄等作物的设施种植区,右手边是种植着玉米、豆类、糜子、谷子等耐旱粮食作物的露天种植区,外围科学搭配着樟子松、沙地柏等提升碳汇功能的乡土树种,不等到金秋时节便错落有致、五彩缤纷。
复绿的同时,这些彩色也给曾经觉得“地里没奔头”的当地村民带来更多希望。依托工业场地改造与生态农业开发,项目主体每年预计可为新增经济收入50余万元;同时,通过引入参观交流、采摘体验等业态,能进一步拓展生态农业增值空间,带动产业链延伸。
在即将建成的温室大棚里,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太阳能补热系统、地热能交换系统等设备已规划到位,未来将实现精细化管理,全方位保障作物的高产优质。此外,依托地勘行业技术优势,项目团队对修复区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水土污染、土壤质量等开展常态化监测,在防范采空塌陷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的同时,跟踪监测设备运行状态与修复效果,确保修复成效可持续。
今年以来,陕西省将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纳入年度重点任务。研究院公司党委书记蒋同昌介绍:“公司上下高度重视这个项目,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矿山‘复绿’,更要解决当地居民的生态安全与民生发展需求。未来,公司会持续结合集团战略规划与实际政策要求,及时研判、调整项目规划,全力争取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以实际行动助力‘能源永利·皇宫’向‘资源永利·皇宫’转变。”
落笔黄河“几字弯”,数不清的地质工作者仍奋斗在攻坚一线,矿区生态修复的蓝图还在继续添彩。